【榜样力量】寄予家长朋友的教育感言

2016-09-01
6448
0
5
榜样力量 得一专访

        【特别说明】由于子乔学长人在美国,无法进行面对面采访,但又十分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十多年的学生生涯积累的感悟,所以特地为我们写下了这篇3000余字的长文,细心读完,你一定会看到“榜样”异于常人的闪光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

blob.png

        受到好朋友的邀约,请我写一篇算是“随笔”的稿件,或是讲诉生活履历,或是分享工作经验,或是寄语处在花样年华的中学“小辈”,抑或是对话他们的家长。话虽如此,然而仔细一想,论生活履历,可谓过于丰富,倘若细细品味其中酸甜苦辣,人人皆可以成书,故在此也难以赘述。行业经验过于专业,说多了容易给人一种“这个人好像对于他自己从事的事情十分入迷、津津乐道,然而我并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些什么”的尴尬感受。寄语“小辈”?想想貌似不错,然而近十岁的代沟,已然让我面对年少而依然有些“乳臭未干”的小朋友们,不知话题从何发起。这让我感到一种成长的尴尬——明明是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如今回首,却很难有“第一人称”的那种亲切感与身临其境之真体验。余下的过多是“第三人称”角度的冷眼相看与审视怀疑,或者沉默。由此,剩下的选项便只有对话各位家长了吧。想来也是让人有些啼笑皆非,自己才刚刚到一个“准家长”的年龄,谈论这些,是否想得有些远?(一笑)

        然而平时不经意间的一些思考,哪怕只是有时短暂的一念,经年累月积起来,也算有了一堆不少的牢骚。说到教育、两代间沟通这个话题,不论是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考量周围熟识的人的例子,常有感到一些不适与纳闷——这些长辈,当家长的人,关于教导小孩的问题,怎么就那么丧心病狂地喜欢自作主张呢?是怎样的一种莫名而强烈的不安全感不踏实感积聚在心头,才会让你们萌生如此极端而不科学的心态?此话并非危言耸听或夸大其词,自己身边长期目睹的、或者时而耳闻的例子可谓不计其数。对小孩从小到大的过度管制、过度规划、过度引导,到头来结果如何呢?这样直接的叩问未免有些粗暴和残酷,然而细细想想,其中真正有“满意好结果”的到底能占几成?要么是导致其年少时本能而相对单纯直接的反叛,要么是导致其成年后更隐晦然而却更有韧劲、持续性、报复性和讽刺性的反叛:一言不发,只将现实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你们不是一心希望我这样那样吗,一心叫我走这条路吗,一心安排好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吗?如今我就这个样子了,满意否?

        以上槽点未免有些言辞过激,但相信有心的朋友确会有类似的体会。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可谓有些复杂而难以一言蔽之。简单说来,这可以说是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时代背景下正常的产物——国情那么复杂,“世道”那么乱,社会生存竞争又日益激烈,我们对于放养小孩,任其在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熏陶下自由成长完全不能放心。是的,这一点我十分赞同。教导13、14岁的小孩不要与街头上的人成天厮混?这当然应该而且必要。然而,你家小孩从小喜欢绘画,功力不错,时常也有心思和灵感对生活场景进行构图描绘,上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去学艺术呢?一定要走“踏踏实实”找所谓“稳定”工作的路子吗?你家小孩已然成年,跟一个性格、人品和心智都还不错的异性交往,怎么就不合适了呢?一定要在你认为他们“未成熟”之前少跟人折腾,然后待到了婚嫁年龄直接幸运地遇到一个你觉得合适的小伙子或者小姑娘然后成婚吗?只是随便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意在说明背后的问题所在:一是过度,二是越界。过度在于本来只该关心三五分的事,实则关心了八九分; 越界在于本该顺其自然之事,总想插手左右两下,认为这是“为娃儿的未来负责,尽到长辈的义务”。所谓“过犹不及”,形容此事,再恰当不过。进一步往深了讨论,我认为这里面涉及价值判断问题,而所谓价值判断也不应归结得像是“你认为这个更重要,而我认为那样更有意义,故我们两人之间无话可说”这样简单。生活中的个中冷暖、丰富的主观体验,与其价值观的成型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交织,因果纠缠也难以言清。简单说来,比如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我们很难有着西方世界里那种自己“想干嘛就干嘛,想喜欢什么就喜欢什么”的相对独立而自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我们的社会熔炉更加倾向于将芸芸众生拉向平均、统一而庸常化。我承认,我们逃不出也没必要刻意试图逃出这文化大熔炉。但是,整天疲于奔命似的努力使自己或者后代成为一个精明而精致的庸常人,有什么意义?

        生来是飞鸟,就应该自由展翅翱翔蓝天,而不是把翅膀用502胶水凝固起来,然后在尾翼上强制安装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比喻足够逗逼吧?其实说白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这里,送给各位家长朋友的第一个建议便是:不要过度左右小孩的人生。

        第二点,我想从自己身上的一个小例子说起。记得刚上中学的时候,妈妈出于一些担忧,时常好心提醒教导我不要受学校里“攀比”风气的影响。“攀比”什么呢?现在想想,当然指的是谁穿得好,谁用的东西更好,诸如此类。比较幸运地,我在那个阶段的确没有滋生此类念头,而实在要说攀比,当然也有,自认为是“逼格”较高的,那就是与优秀的同学们攀比学习成绩。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与同我约稿的这位挚友和好基友的攀比,其中可谓是别有风趣。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细观成年人世界里的“攀比”之风,那可谓真是千奇百态丰富多彩。完全是无数现实主义小说取材之要地。女性文化里的虚荣,导致生活方式、日常消费水平,服饰、奢侈品品味之间的攀比。男性文化里的虚荣,导致野心、社会地位、权力与财富之间的攀比。而回头想想,相比之下,当年在校园里那种就想穿一两件时髦漂亮衣服的想法,是多么地单纯啊。举这个例子,并非是想说我们不应该规劝小孩远离校园攀比之风,更不是建议你在他们年少阶段提早地将成年人的世界毫无遮掩地展示给他们看。而是想说,对于一个我们成年人世界自己都不认同或者做不到的理念和准则,你如何理直气壮无愧于心地令我们的下一代信服其合理性与意义?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正乃此意。你若诚心想让小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自己就最好也多去做做运动、做做家务,少在那里一脸疲态地叼着一根烟。你若诚心想让小孩积极向上、善待各种人与事,自己最好就多挂笑脸,多输出正面的心态,不要动辄就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之事说三道四指指点点。

        关于身教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尽孝道。我认为我的父母,就是一个不错的榜样。 从小到大二十多年来,亲眼见证他们对祖父一辈的老人无微不至的耐心关怀与照顾,让“孝”这个东西在我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生硬的教条或者概念,而是活生生的,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不这样简单地认同。 我赞同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观点,那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就融入在生活当中,生活中各种人与事的锤炼、感染与洗涤,自成宗教。而一颗诚心诚意尽孝而信善的心灵,便距离一个虔诚的教徒不远了。

        故在这里,送给各位家长朋友的第二个建议便是:身教胜于言传。想教会小孩一件事,就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地做给他看吧,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其中的魅力。

        至于第三点,我想聊聊关于情感交流的问题。犹记得我刚来美国不久的时候,一次出门路过邻家小院,见到一幅十分动人的画面:一个大约10岁的小男孩,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腿部受伤包扎着绷带的妈妈,在院子前空地欢乐地绕圈,而遇到几个突起的路坎时,便细心地减速停下,再小心翼翼地推过。虽然只是简单过眼的一件小事,但那年轻妈妈脸上洋溢着的那种幸福的笑容,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我当时心里便一阵暖流,心想这位妈妈与小孩从小的情感交流,想必是十分丰富而到位的。充分的情感沟通,才会让这小孩不仅充满对妈妈的爱,而且可以用这样一种温馨而愉悦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反观自己从小到大与爸妈之间的交流,总感觉其中缺少了一些什么。我们传统的家庭文化,特别是父亲那一方,更加注重“严父”,而不是“慈父”的一面。这就时常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在家庭关系中那种自然亲切的情感交流的长期缺席。久而久之,往往还会导致与他们沟通的话题越来越少等等尴尬。为什么家里小孩的各种小心思,比如暗恋某个人了,对学业有厌倦情绪了,不愿意告知你,与你分享?还未开口,就猜到你口中会给出的标准答案了,有何与你分享的必要?你会尝试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吗?你会在认真与他开谈之间,先照顾一下他的情感,给予一些鼓励和安慰吗?建议大家去网上看看台湾一位叫做蒋勋的老人参与访谈的视频吧,这位充满智慧和修行的作家与教育家对于与青少年的沟通问题有很好的见解。其间他曾提到一个例子:有个4、5岁小孩的父亲,问到他应该给自己的小孩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班级的时候,他说道:“如果你真的关心你的小孩的话,就多抱抱他吧,让他记住你的体温,这比什么都要来得重要。”

        所以在这里,送给各位家长朋友第三个建议:多试图与自己的小孩沟通,特别是情感上的交流。与小孩的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他成为朋友。而能在多大程度上与自己的小孩成为朋友,也算一件考验耐性和修行之事。

        相关的感言还有不少,关于教育与两代间的问题,大家各自有各自所见。然而篇幅有限,故谨以此篇随想,讲述从我的视角与观念中给出的答案,与各位家长朋友分享。毕竟,做一个“好”学生固然不错,但是做一个好家长,难道不是一件更加迫切而紧要的事吗?常听有人说社会的希望在于年轻人身上。对此我难以苟同。我认为其希望永远在成年人、中年人的群体中,他们才是当下的中流砥柱,他们怎样作为,怎样输出价值观,下一代就怎样传承。


        注:以上所有图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Ctrl+Enter 键快速提交回复